首页 | 教师招聘考试 | 教师资格证考试 | 特岗教师 | 网络视听
查看网络辅导课程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命 题 架 构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
   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小学生认知的发展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小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小学生的个别差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考 情 追 踪
   本章内容在历年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均有所涉及。本章重点内容十分明确,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考查形式富于变化,会出现客观题,同时简答论述题中也会有所涉及,因此考生一定要准确地记忆。本章其他考点还有: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人格以及自我意识发展;小学生的个别差异。
   名 师 课 堂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代表性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连续性是指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这种发展顺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式发展的。它可因进行的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和到达成熟的时间不同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既遵循共同规律,也存在个别差异。一般来说,同龄学生的发展总要遵循一定的顺序、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不同个体的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是各不相同的,发展的优势领域也是千差万别的。各种心理成分在某一个体身上的结合模式也有所不同。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这几方面的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
   人们对于遗传与环境在人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两个公式:心理发展=遗传+环境;心理发展=遗传×环境。
   1.遗传
   遗传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遗传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素质影响智力发展;(2)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性格的发展。我们既要看到遗传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也不能贬低或夸大这种作用。
   2.环境
   环境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环境这种外部条件制约着遗传素质的可能性是否转化为现实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环境系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它既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又造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成熟与学习
   1.成熟
   成熟即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成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条件。初入学的儿童学习写字时动作不协调,把字写得歪歪扭扭,其原因在于肌肉尚未发育成熟,神经系统的控制机能尚未发展成熟。
   2.学习
   学习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儿童进入小学后,学校教育主导其心理发展,学习活动成为其主导性活动。学习决定着小学生心理发展。
   (1)学习决定着小学生心理过程的自觉性、抽象概括性和自主性的发展。
   (2)学习决定着小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
   三、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所谓适合于内因的外因主要是指教育条件,内因则是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教育这种外部条件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促进其心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所谓现有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在教师或他人的帮助下,也许明天就会独立完成任务的心理准备水平。教学就是要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培养学习动机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不断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运用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进行归因训练。要训练小学生将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努力,即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失败是自己努力不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注意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本节的重要考点有心理发展、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是英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在表兄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时,就对进化论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并对遗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高尔顿看来,个体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他的理论称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重视遗传素质的研究,但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生活环境的作用。
   (二)霍尔的复演理论
   霍尔是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在解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上,霍尔采用了生物学上的复演学说来说明儿童心理的发展。在霍尔看来,儿童在出生前的胎儿时期复演了动物的进化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鳃裂的,这就复演了鱼类。儿童出生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人类的进化过程的再现。
   (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消化、呼吸、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这就是同化、顺化(也叫顺应)和平衡化。
   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指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婴儿主要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与手的动作,吸收外界知识。在婴儿1岁多时,其感觉动作日趋发展到具有物体恒存性的程度,如对滚入床下看不到的皮球,会继续寻找。接近两岁的婴儿,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这种能力叫延后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思维,但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觉集中倾向。这是指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感觉认识事物,注意往往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顾此失彼,容易出现问题。
   (2)不可逆性。这是指这个时期的儿童思考问题时不能既从正面想,又从反面去想,不能既从原因看结果,又从结果分析原因,不能进行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
   (3)自我中心主义。这是指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按照逻辑法则推理,但是这种能力只限于对当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如果只用言语叙述问题,则儿童推理就感到困难。
   (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一阶段儿童已掌握了守恒,思维也具有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一阶段是指11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
   (2)命题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在推理时不一定以具体资料为依据,而只要有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
   (3)组合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面对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情境时,根据问题的条件,提出假设,一方面孤立某些因素,另一方面组合一些因素,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
   (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由于人类心理是在掌握间接的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育就起着主导作用。在社会和教育制约下,人类或儿童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后就内化为人类或儿童自身的活动。并且,随着外部和内部活动相互关系的发展,就形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那些不同于动物的高级的心理机能。
   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维果斯基认为主要由三个方面来推动: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等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据此提出了“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思想,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同时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怎样才能发挥教学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最大作用呢?维果斯基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他认为,如果儿童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这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进行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展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维果斯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思想在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强调心理的起源受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以及儿童心理的发展对教学的依赖关系等,至今对我们研究儿童心理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小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小学生思维与言语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过程中发生质变;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2)小学生思维的培养
   小学生思维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思维品质。因为思维品质既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又反映了思维的智力品质的个别差异。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要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2.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言语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言语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不能熟练运用语言逐步向熟练运用语言过渡。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的发展上。小学生言语发展的一般特点是发展不均衡、出现转折期、存在潜伏期和城乡差异明显。
   (2)小学生言语的培养
   小学生言语的培养,应根据其不均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的互相促进;根据其存在转折期的特点,要优化教学条件,促进其转折期提前实现;根据其存在潜伏期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量的积累,促进质的变化;根据城乡差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尽量弥补农村儿童的环境差异。小学生言语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口语训练。要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加强口头造句练习和朗读训练;加强课堂中师生的对话;正确对待和处理口头言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2)提高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加强识字教学,识字教学应以字形为重点和难点;加强阅读指导;注重作文训练。
   (3)促进内部言语发展。要注意培养书面言语的复述能力;加强分析段落、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加强作文训练。
   (二)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总趋势是记忆的质和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记忆的质的发展表现在记忆的目的性(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记忆的方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等方面,体现出记忆的目的性和理解性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特点,但发展中会出现不平衡性的特点。记忆的量的发展表现在目的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容量方面,呈现出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特点。
   2.小学生记忆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首先要加强对记忆的目的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的识记任务,教会学生独立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其次是发展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材,教会他们良好的记忆方法。再次是指导学生加强复习,防止遗忘。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让学生试图回忆。采用分散时间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动员他们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复习活动。最后,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小学生记忆中的特殊问题。
   教会小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应该注意加强记忆策略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第一,训练复述策略。复述是指儿童在记忆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地进行重复以便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第二,训练组织性策略。组织性策略是指儿童在识记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意义,将记忆材料组织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改组成其他形式,以便于记忆的方法。第三,训练精心制作策略。精心制作策略是指儿童面临一些很难归类的材料时,就在这些材料中创造出某种联系,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来帮助记忆。精心制作策略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训练。第四,训练提取策略。提取策略是指儿童在回忆的时候,将贮存于长时记忆的某种信息分离出来,并使之进入自己意识水平之上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学会提取策略,主要应指导其使用回忆线索。回忆线索有语言线索、表象线索、声音线索、情绪线索等。
   (三)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趋势是逐步向正确和完整地反映现实过渡。在这一过渡过程中,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更富于现实性。
   (1)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想象占优势,小学中年级后,有意想象占优势地位。在这个优势易位过程中,教学活动起着促进小学生想象有意性迅速发展的作用。
   (2)小学生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特点,中年级以后独特性和新颖性才逐渐发展起来。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想象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小学生的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与现实事物的符合程度低,中高年级儿童的想象已能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
   2.小学生想象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丰富学生的表象
   想象的基础是表象,想象的水平是与表象的质量和数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积累表象,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向学生展示实物、图片等,利用生动形象的言语,丰富儿童的表象。
   (2)进行联想训练
   有计划地进行联想训练,可以提高想象力。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训练:第一,进行接近联想训练。指导学生对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进行联想。第二,进行相似联想训练。指导学生对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联想。第三,进行对比联想训练。指导学生对相反的事物进行联想。第四,进行因果联想训练。指导学生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联想。
   (3)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是培养小学生想象的最好材料。指导儿童阅读良好的、适合其水平的文艺读物,可以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符合现实的想象
   想象是直接和人的思想意识、个性品质相联系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符合现实的想象。
   (四)小学生观察和注意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观察具有由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主要特征的趋势。小学生的观察由笼统模糊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细的知觉,由缺乏系统的知觉逐渐向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发展。
   (2)小学生观察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一方面要明确地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教会他们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其次,正确运用直观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可以引导儿童获得鲜明、准确、完整的表象,使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感性的材料相联系,学得深刻,记得牢固。
   最后,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观察训练。
   2.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小学中年级,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到了四五年级,有意注意占据了主导地位。小学生的注意容易为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引起,具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2)小学生注意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要考虑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运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要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由活动的目的任务、学习兴趣、知识经验、性格、意志品质、疲劳、师生双向沟通等因素引起和维持的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方式,在教学中搞好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替;要善于运用有意后注意,使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本节的内容都是重要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考查形式为主。
   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全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个体均面临一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儿童面临的第一个基本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这种信任或不信任的态度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将由对父母而扩展到对其他人。因此,个体自婴儿期起与父母之间所建立的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将是他以后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本阶段幼儿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听、渴望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喜欢自己动手,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然而有限的能力常使儿童的身体活动受到成人的禁止,使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可能会降低儿童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既要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又要避免那些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发展顺利者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及其他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就有利于儿童养成勤奋进取的人格,而其中的挫折和失败则导致了自卑感。如果前三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那么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因素了。本阶段形成的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延至成年,使其乐于工作并对社会适应良好。若形成自卑心理,往往成为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在青少期,“我是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同时,他们也开始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异同,认识现在和未来在社会中的关联。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失。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克服亲密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冲突。这一时期是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望家庭生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往往十分关注镜像自我、注重印象管理、关注自身的前途和发展。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显示自己的生产力、创造力等基本能力,把它用于抚养下一代和关怀社会。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个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发展顺利者会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地位
   1.适当的教育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埃里克森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适当的教育必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家庭和学校为儿童设计的教育情境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2.帮助学生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埃里克森认为,指导有方的教师对学生勤奋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学生观,并对学生的行为多做积极评价。
   3.化解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危机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骚动的年龄,各方面都处于剧变时期。青少年希望被当做成人看待,他们愿以表示自己长大成人的行为做反应。基于这一点就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立性的发展,不能再把中学生当孩子;应该给以他们明确的指示,让其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关注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影响;鼓励青少年自我教育。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成分
   (1)自我认识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
   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等。
   (3)自我监控
   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反映。生理自我以个体的躯体为中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评价不涉及个人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本节的内容都是历年来的重要考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第四节小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
   (一)认知差异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
   1.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
   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发展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一教就会,有的学生则显得迟缓一些,需要反反复复地教才能学会,这可能与其智力发展水平有关。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在小学儿童中是客观存在的,而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一般认知能力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在小学阶段是0.6—0.7,在中学阶段是0.5—0.6,大学以后则为0.4—0.5。对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对一般认知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学中应采用明白、直接的结构化教学方法,采用有指导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预先提供适当的训练,目的是帮助他们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同时还应训练他们在新的学习任务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策略。
   (2)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成熟或充分发挥有早晚之分,有些人早聪早慧,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还有一些人,年轻时显得很平庸,中年以后才开始显露才能。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促进他们智力尽快发展。
   (3)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对于学生能力结构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地观察和鉴别,充分地尊重和利用。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入学之前受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这样他们的知识基础就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与学习有关的专门领域的知识基础方面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1)专门领域的知识对学习的影响
   有关个体差异的大量研究发现,根据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能够准确地预测他在这一学科领域的未来成绩。
   (2)专门领域的知识对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当学生缺乏预备性知识时,要求教学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教学宜采用演示法、讲授法等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备性知识时,可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非结构化教学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抵消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3.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有关研究表明,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与学生的学习倾向和特点有关系。一般来说,在学科兴趣方面,场独立型者喜欢自然科学,而场依存型者则喜欢社会科学;在学科成绩上,场独立型者自然科学成绩好,社会科学成绩差,而场依存型者自然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在学习策略上,场独立型者往往独立自觉地学习,其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场依存型者则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其学习由外在动机支配;在教学偏好上,场独立型者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型者则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体性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冲动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阅读、推理需要细心分辨,粗心大意的学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而沉思型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好。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据吉尔福特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的过程中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二)人格差异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等先天因素和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独特性。
   1.气质差异
   心理学中所讲的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1)四种气质类型
   ①胆汁质(兴奋型):这种气质的人,很容易产生情感,但一般不持久,容易变化与消逝。这种人在行动上有爆发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感染能力也很强。但是,容易表现出刚愎自用、傲慢不恭、轻举妄动。
   ②多血质(活泼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积极,思维敏捷,比较灵活。他们的情感一般是深刻而稳定的,行为表现出迅速而坚决,富有表情,但有时表现为缺乏忍耐与毅力。
   ③黏液质(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情感不易发生和暴露,反应慢,可塑性相对较小,较内向,遇事谨慎,三思而后行,持久力强。
   ④抑郁质(抑郁型):这种气质的人可以说是多愁善感的人。他们的情感体验较少,以微弱而持久为特征,行动很缓慢、迟钝,遇事缺乏果断。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行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2)气质差异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气质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教师提出了两点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进步;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2.性格差异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态度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
   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自我调节以及克服困难的情况,划分为四种重要的性格特征系统,它们的不同结合方式构成了个人独特的性格。
   (1)对现实的态度特征
   包括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特征,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对自己的态度特征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等方面。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等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的性格特征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与被动、易受主观控制还是易受客观控制等。
   小学生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小学生性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其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承担起塑造其良好性格的任务。
   (三)性别差异
   1.性别差异的表现
   男性和女性基于生理和社会文化的原因,确实存在着性别差异。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渐渐明晰。儿童中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心理方面。
   (1)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
   (2)10岁以后,男孩比女孩数学能力更强。
   (3)10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
   (4)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
   2.性别差异的成因
   儿童心理上性别差异的形成有其突出的生理原因,也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原因。
   在生理方面,遗传因素和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征为心理差异的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
   在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文化环境对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例如希望男孩更勇敢、更独立、更粗犷,而希望女孩更柔弱、更细腻,不同的角色期待决定了社会对男女行为的评价和强化方式。另外,成年男女角色行为方式的分化也为儿童提供了示范。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什么是特殊儿童
   在学校教育中,特殊儿童是指那些在教育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特殊儿童在儿童人群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存在的特殊儿童人数与全部儿童人数的比率叫做特殊儿童流行率。国内外有关研究估计特殊儿童流行率在百分之十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比率。其中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和情绪障碍等类型的特殊儿童居多,这是学校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和心理特点
   特殊儿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每一类特殊儿童在身心方面都有明显不同于常态儿童的特点。
   1.资质优异儿童
   资质优异儿童是指智商高于常人,有较高的领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资质优异儿童的概念包含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儿童的一般能力,二是儿童的特殊能力,三是超过一般儿童或常态儿童的发展水平。
   2.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又称弱智,是指智力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而且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的儿童。根据智商高低可以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四类:①轻度弱智,也称为可教育的智力落后。②中度弱智,也称为可训练的智力落后。③重度弱智。④极重度弱智。
   3.盲、聋、哑儿童
   这些儿童包括盲童和弱视儿童、聋童和重听儿童、哑童。其中还有一部分儿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功能缺陷。由于感知功能或言语功能障碍,他们在语言学习、思维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难以或无法适应正常学校教育,需要通过特殊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4.情绪困扰儿童
   情绪困扰儿童是一类有情绪障碍的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为过分焦虑、紧张、敏感,但在智力上是正常的。由于情绪不稳定或性格孤僻,行为难以自我控制,所以常常表现出不良行为。这类儿童在心理上主要表现出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容易发生心理冲突,自我意识发展滞后等不成熟的特征。
   5.学习困难儿童
   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或学习失能。结合教育实际,人们普遍把学习困难儿童理解为智力正常,但在学习上缺乏一般的胜任能力,学习效果低下,成绩明显落后的儿童。这些儿童也可能存在轻度的生理或心理障碍,但不至于对学习能力造成影响,他们的主要特点是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效率低、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水平低、焦虑水平高,常常表现出好动、注意分散、记忆与思维紊乱、行动不协调、情绪不稳定等特征,在听、说、读、写及运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
   1.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对学校教育有着特殊要求。要确保特殊儿童教育取得实效,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个别化原则。
   (3)系统性原则。
   2.特殊儿童教育的方式
   (1)随班就读。让他们置于普通学校的课堂中进行全日制教育。
   (2)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为特殊儿童设立的,与普通教室分开,对特殊儿童进行特别辅导和补救的场所,通常配有特殊的材料、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
   (3)普通班加巡回班。让特殊儿童在普通班中,由巡回辅导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他们提供部分时间的教学。
   (4)设置特殊班。将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班级里教育,对象为轻度和中度的残疾儿童。
   本节的重要考点是小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考查形式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
   真 题 1+1
   1.去自我中心是哪一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 去自我中心,是指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这一阶段属于具体运算阶段,故本题选C。
   2.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来自客观环境的线索,对社会科学、儿童教育社会工作、文秘公关等与人交往的职业感兴趣的个体的认知风格属于()。
   A. 场独立B. 场依存
   C. 冲动型D. 沉思型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场依存型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故本题选B。
   3.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个体自我意识是()。
   A. 生理自我?? B. 社会自我
   C. 心理自我??? D. 群体自我
   【解析】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故本题选C。
   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A. 遗传? B. 环境? C. 成熟? D. 学习
   【解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这几方面的因素。其中,遗传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故本题选A。
   5.()阶段,发展顺利则能按照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A.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B.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C. 主动感对内疚感
   D. 勤奋感对自卑感
   【解析】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听、渴望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喜欢自己动手,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故本题应选B。
   案 例 分 析
   班上有这样两个学生,甲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可以装出对他不是很在意,但是这始终没有影响甲同学的学习成绩,且甲同学喜欢自己思考。乙同学成绩不理想,但是老师觉得他有潜力,平时上课就多注意提问乙同学,并不时用目光扫视乙同学,下课的时候老师也会私底下夸他表现好,要再接再厉,从此以后乙同学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老师只要有一段时间忽略了乙同学,他就会表现出消极学习的状态。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中的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案例中甲同学属于场独立型,而乙同学属于场依存型。
   甲同学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乙同学对物体的直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甲同学的成绩一直很好,无论老师关注与否;而乙同学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的关注程度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场独立型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偏爱自然科学;而场依存型的学生较易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性信息,对人文社会科学有较大兴趣。场独立型的学生喜欢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型的学生更多地依赖同学的接纳与教师的鼓励和反馈,易受外在动机支配。场独立型的学生易于适应教师结构不严谨的教学方式;场依存型的学生更喜欢教师结构严密的教学方法。
   名师同步陪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
   A. 7岁?? B. 3岁? C. 12岁?? D. 18岁
   2.下列属于自我监控的是()。
   A. 自我检查? B. 自尊? C. 自豪?? D. 自爱
   3.心理自我开始发展和形成的时期为()。
   A. 幼儿期B. 童年期C. 少年期D. 青春期
   4.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意识,属于下列哪方面的自我意识?()
   A. 生理自我B. 心理自我
   C. 社会自我D. 理想自我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原则有()。
   A. 发展性原则?? B. 个别化原则
   C. 系统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2.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学习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 学习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
   C. 学习通过素质影响智力发展
   D. 学习决定着小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
   A. 认识成分B. 意识成分C. 情感成分D. 意志成分
   三、填空题
   1.是为特殊儿童进行特别辅导和补救的场所。
   2.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
   3.认为,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四、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
   2.认知风格
   五、简答题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儿童的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名师同步陪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反映。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故本题选B。
   2.A[解析] 自我意识的成分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等。
   3.D[解析] 心理自我开始发展和形成的时期为青春期。
   4.C[解析]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则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意识,即为社会自我方面的自我意识。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对学校教育有着特殊要求,要确保特殊儿童教育取得实效,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发展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2.AD[解析] 学习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进入小学后,学校教育主导其心理发展,学习活动成为其主导性活动。学习决定着小学生心理发展:学习决定着小学生心理过程的自觉性、抽象概括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学习决定着小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B项应为:环境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C项属于遗传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故本题选AD。
   3.ACD[解析]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三、填空题
   1.资源教室[解析] 资源教室是为特殊儿童设立的,与普通教室分开,对特殊儿童进行特别辅导和补救的场所,通常配有特殊的材料、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
   2.冲动[解析]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进行解答。冲动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
   3.皮亚杰[解析]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一过程包括三种机能,这就是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四、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2.[答案要点](1)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如果只用言语叙述问题,则儿童推理就感到困难。
   (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一阶段儿童已掌握了守恒,思维也具有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Copyright© 2004-2011 HTEACHE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师网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